軟體開發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其中 Vibe Coding 這個由 OpenAI 共同創辦人 Andrej Karpathy 在 2025 年 2 月提出的概念,正在重新定義程式設計的本質與可能性。

什麼是 Vibe Coding?

Vibe Coding 是一種使用 AI 輔助的程式設計典範,開發者只需用自然語言描述想要實現的功能,AI 工具(如大型語言模型)就會自動生成相應的程式碼。這種開發方式的核心理念是「完全順應感覺(vibes)、擁抱 AI 帶來的進步,並忘記程式碼本身的存在」。

Karpathy 曾經形容這種開發體驗:「這不算是真的在寫程式,我只是看一些東西,說一些話,執行它們,然後複製貼上,而且幾乎都可以運作」。這種方法讓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從撰寫程式碼,轉變為指導 AI 產生程式碼、測試及優化程式碼。

Vibe Coding 的核心特色

自然語言驅動的開發流程

Vibe Coding 最顯著的特點是使用自然語言來描述需求。正如 Karpathy 所說:「最新也是最熱門的程式語言就是英文」,這使得 AI 寫程式開發變得更直觀、更貼近人類的思維模式。

即時互動與迭代微調

這是一種「即時互動式」的開發方式。當 AI 生成的程式碼不符合預期時,開發者可以直接使用自然語言回饋,例如「請加上錯誤處理」或「換成深色主題」,AI 就能迅速調整並重新生成程式碼。

重視直覺與創意

在 Vibe Coding 的流程中,開發者不再拘泥於語法細節,而是依照當下的「感覺(vibes)」與直覺來引導程式邏輯的生成。這讓程式開發更貼近設計思考,開發者能更專注於使用者體驗、功能邏輯與創意發想。

主要優勢與應用場景

降低開發門檻

Vibe Coding 透過自然語言輸入,讓非工程背景者無需熟悉語法或架構,只要能清楚表達需求,就能讓 AI 完成程式碼生成。這真正實現了「人人皆可寫程式」的未來趨勢。

加速原型開發

Vibe Coding 特別適合用於快速迭代與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驗證階段。AI 能根據需求即時產生樣板程式碼、整合 API、進行邏輯重構,大幅縮短開發時程。過去需數週才能實作的功能,現在可能透過幾次 Prompt 對話就能完成原型。

提升開發效率

根據報導,使用 AI 編程工具的優秀工程師,編程速度可以提升高達 40%。Intuit 的 CTO Alex Balazs 指出,善用這些工具的工程師在編程方面可以快上 40%。


熱門 Vibe Coding 工具與平台

IDE 整合型工具

GitHub Copilot 是最廣泛使用的 AI 程式設計助手,提供即時程式碼建議、自動完成以及對話式協助。它直接整合在 Visual Studio Code、JetBrains 等熱門 IDE 中,讓開發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使用 AI 協助。

Cursor 是一個專為 AI 協助編程設計的程式碼編輯器,基於 VS Code 架構但整合了進階的 AI 功能。它提供智慧程式碼建議、自動錯誤偵測和動態程式碼優化。

瀏覽器型開發平台

Replit 提供完全在瀏覽器中的協作編程環境,特別適合 Vibe Coding 新手。它支援多種程式語言,並且有強大的 AI 助手功能。

Bolt.new 是一個快速專案腳手架工具,讓使用者能夠透過簡單的提示快速建立完整的網路應用程式。

v0 by Vercel 專注於 React 組件的生成,讓開發者能夠快速建立使用者介面。

產業採用情況與統計數據

Y Combinator 的採用趨勢

根據 Y Combinator 的統計,在 2025 年冬季批次中,有 25% 的新創公司,AI 生成程式的比例超過 95%。這一驚人的數據顯示了 Vibe Coding 在新創生態系統中的快速普及。

Y Combinator 的 CEO Garry Tan 指出,這種方法讓公司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小團隊規模達到顯著的營收里程碑,一些新創公司能夠用不到 10 名員工達到 100 萬到 1000 萬美元的年營收。

企業招聘需求的轉變

主要科技公司正在積極尋找具備 Vibe Coding 經驗的工程師。VisaRedditDoorDash 等公司在職位描述中明確要求熟悉 AI 程式碼生成工具。

其中,新創公司 Domu Technology 甚至將「vibe coding 經驗」列為「不可協商」的要求,要求應徵者至少 50% 的程式碼必須是 AI 生成的。

成功案例:超快速成長

瑞典的 Lovable 公司在短短 90 天內達到 1700 萬美元的年經常性營收和 3 萬付費用戶。該公司每日生成超過 2.5 萬個新應用程式,總共有 50 萬用戶建立了超過 120 萬個應用程式。

另一個令人矚目的例子是 Base44,由開發者 Maor Shlomo 單人經營的 Vibe Coding 新創公司,在短短六個月內從零增長到 25 萬用戶,最終以 8000 萬美元的價格被 Wix 收購。


社區討論與爭議

支持者的觀點

提升創新可及性:許多開發者認為 Vibe Coding 真正實現了程式設計的民主化。如一位 Reddit 用戶所說:「這讓我能夠創造我想要的小專案,而不需要依賴他人,這絕對是一個正面的發展」。

顯著提升生產力:經驗豐富的開發者報告說,Vibe Coding 讓他們能夠將更多時間投入在複雜的邏輯思考上,而不是重複性的編程任務。

降低入門障礙:非技術背景的人現在也能參與軟體開發,這開啟了許多創新的可能性。

批評者的擔憂

程式碼理解問題:許多資深開發者擔心,過度依賴 AI 生成的程式碼會導致開發者對底層邏輯缺乏理解。如一位 Reddit 用戶警告:「問題是,『Vibe Coding』往往會阻止你真正理解你的程式碼」。

安全性與品質風險:專家們指出,AI 生成的程式碼可能包含隱藏的錯誤、安全漏洞或缺陷。這在專業環境中特別危險,因為這些環境需要對程式碼有深入的理解以確保軟體的調試、維護和安全性。

技能退化擔憂:有批評者認為,過度依賴 AI 可能會導致開發者基礎技能的退化,特別是在調試和問題解決方面。

社區分化

技術社區對於 Vibe Coding 存在明顯的分化。一方面是「Team Vibe Coding is the Future」(Vibe Coding 是未來團隊),另一方面是「Team You NEED to double-check AI outputs」(你需要仔細檢查 AI 輸出團隊)。

許多專業開發者強調,AI 應該被視為工具而非魔法按鈕,仍然需要批判性思考、程式碼審查和分析。


適合的使用場景

Vibe Coding 特別適合以下情況:

  • 快速原型開發:用於驗證概念和想法
  • 個人專案:如 Karpathy 所說的「throwaway weekend project」
  • 學習輔助:幫助新手理解程式設計概念
  • 重複性任務自動化:減少手動編寫樣板程式碼的時間
專業開發的考量

對於生產環境的應用,專家建議:

  • 必須進行程式碼審查:確保 AI 生成的程式碼符合品質標準
  • 安全性檢查:特別注意潛在的安全漏洞
  • 可維護性評估:確保程式碼結構清晰,便於後續維護
  • 團隊技能平衡:維持團隊中傳統編程技能與 AI 協助工具使用的平衡

Vibe Coding 代表了軟體開發領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降低了程式設計的門檻,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開發速度和效率。從 Y Combinator 的統計數據到各大科技公司的招聘需求,都顯示了這一趨勢的強勁勢頭。

然而,如同所有新技術一樣,Vibe Coding 也帶來了挑戰和爭議。社區的討論反映了對於程式碼品質、安全性和開發者技能發展的合理擔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Vibe Coding 不是要取代開發者,而是要增強他們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專注於更高層次的問題解決和創新思考。

對於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的開發者來說,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 AI 工具,同時保持對基礎程式設計原理的深入理解,將是至關重要的。


社群對 Vibe Coding 的主要支持與反對意見

支持意見

  1. 創新可及性提升
    許多開發者認為,Vibe Coding 真正實現了程式設計的「人人皆可寫程式」理想。透過自然語言提示,就算是非技術背景者也能上手,激發更多小型專案與創意作品的誕生。
  2. 生產力顯著提升
    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表示,透過 AI 自動生成樣板程式碼與快速迭代,他們可將更多心力投注在核心邏輯與使用者體驗上,而非重複性編碼任務。
  3. 加速原型開發
    在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驗證階段,Vibe Coding 可在幾次對話內完成原型比對傳統方法快上數倍,使新創團隊能更迅速地測試市場假設。
  4. 降低學習門檻
    新手學習程式設計時,Vibe Coding 可作為「互動式教練」,解釋程式語法與邏輯,並透過範例加深理解,減少挫敗感。

反對意見

  1. 程式碼理解不足
    許多專業開發者擔憂,過度依賴 AI 生成程式碼會削弱對底層演算法與架構的理解,導致在排錯或優化時力不從心。
  2. 安全性與品質風險
    AI 生成的程式碼可能隱含漏洞、邏輯缺陷或不符合最佳實踐,若缺乏嚴謹程式碼審查,容易在生產環境中埋下隱患。
  3. 技能退化疑慮
    持續倚賴自然語言提示取代手寫程式碼,可能造成開發者在除錯與底層優化能力上的鈍化,長期恐不利於職涯發展。
  4. 社群分化現象
    技術社區中出現「Team Vibe Coding is the Future」與「Team You NEED to double-check AI outputs」兩大對立陣營,分歧在於是否該將 AI 當作「魔法按鈕」抑或嚴格審查的輔助工具。

最適合實踐 Vibe Coding 的工具與平台

在 2025 年,Vibe Coding 的核心就是「用自然語言驅動開發,讓 AI 幫你把想法直接變成程式碼」。以下整理市面上最受社群歡迎、功能最齊全又最「vibe」的工具與平台:

工具/平台名稱 特色與適用情境 連結
Lovable 針對零程式設計背景者,完美的「想法→應用程式」一條龍體驗:圖形化介面+自然語言生成程式碼 https://lovable.dev
Bolt 極速原型工具,鍵入一句話就能 scaffold 出完整的 SaaS 或行動 App 專案 https://bolt.new
Cursor AI-first 編輯器,內建 GPT-4 即時 pair-programming,支援錯誤修正與優化 https://cursor.com
v0 by Vercel 專注 React 元件生成,讓你用指令「vibe 出」響應式 UI https://v0.dev
Replit Ghostwriter 瀏覽器協作 IDE,一鍵生成、執行與部署,零安裝痛點 https://replit.com
Windsurf 多文件、複雜專案的沉浸式 AI 代理模式,擅長大型程式庫與專案導航 https://windsurf.dev
Apidog MCP Server API 驅動式 Vibe Coding:把 OpenAPI 規格當知識庫,AI 自動產生 DTO、控制器、測試 https://apidog.com
Sourcegraph Cody 全碼庫檢索+生成,像資深工程師在身旁審查程式,適合團隊協作 https://sourcegraph.com/cody

這些工具各有強項:

  • LovableBolt 最適合「從零到一」的快速原型,幾乎不需要撰寫實際程式碼。
  • CursorCody 則是專業開發者的最佳拍檔,提供深入的即時建議與程式碼審查。
  • Replit Ghostwriter 強在「完全瀏覽器化」、跨平台協作,適合遠端團隊和教學場景。
  • v0Windsurf 等更偏向前端元件生成與大型專案管理。
  • Apidog MCP Server 則讓 API 驅動開發無縫結合 AI,對後端或全端開發尤其友善。
不論你是業餘開發新手,還是資深工程師,都能在這些平台上找到最適合自己「vibe」的方式,讓創意瞬間化為可執行的程式碼,徹底顛覆傳統寫 code 的流程。

非技術背景者快速實踐 Vibe Coding 的最佳工具

如果你想用自然語言驅動開發,讓 AI 幫你把想法直接變成程式碼,以下這些平台最適合沒有程式設計經驗的用戶快速上手 Vibe Coding

工具/平台名稱 特色與適用情境 連結
Lovable 零程式碼無痛開發:用自然語言描述想法,3 秒生成完整 App 原型,可即時編輯、設計和一鍵部署,還能同步至 GitHub,適合創業者與設計師快速驗證概念 https://lovable.dev
Bolt.new 瀏覽器全端開發:在對話中安裝套件、啟動 Node.js、編輯程式碼並部署,AI 完整掌控開發環境,適合想省去本地設定、打造 MVP 的初學者 https://bolt.new
Replit Agent (Ghostwriter) 即時自然語言轉 App:只要一句話冰山一角就能生成前後端程式碼並部署,完全零安裝,支援多語言,社群範例豐富,適合任何想「隨手做」的小白用戶 https://replit.com/ai
Glide AI 拖拉+ AI 智能:透過圖形化介面與 AI 欄位/動作,將試算表資料自動轉成行動/網頁 App,免 API 金鑰、零程式碼,最短幾分鐘完成第一個智慧化應用 https://www.glideapps.com
這四款平台都主打「用一句話把想法變程式碼」,讓非技術背景的創意者、產品經理、設計師快速實踐 Vibe Coding,毋需一行手寫程式碼就能上線驗證,徹底顛覆傳統開發流程。

Karpathy’s “Throwaway Weekend Project” 全覽

概念緣起

「Throwaway weekend project」(隨手丟棄的週末專案)是 Andrej Karpathy 在 2025 年初提出的 Vibe Coding 實踐場景之一。他坦承,這種完全靠 AI 生成程式碼的方式,適合做「快速實驗」而非正式產品:「這不算真正的寫程式……把東西看一看,說一說,跑一跑,複製貼上,它大部分都能運作,而且對於週末專案並不算太糟」,「quite amusing for throwaway weekend projects」。

代表作:MenuGen

  • 用途:將餐廳文字菜單轉成視覺化菜單,將每道菜品自動生成示意圖並整合於網頁中。
  • 實踐流程
    1. 以自然語言在 AI 編輯器(如 Cursor AI)中提示核心功能(如上傳菜單、圖片化菜單項目)。
    2. 核心程式碼在幾小時內由 AI 生成,完成「vibe coding」部分。
    3. 部署及 DevOps(身分驗證、金流、網域與伺服器設定等)則花了 一週時間,全程在瀏覽器中切換各種後端服務面板操作。
  • 心得:Karpathy 強調:「將東西做成本地可 Demo 的程式很快,可一旦要把它變成真正能用的網路應用,繁瑣的服務串接與部署工作瞬間成為最大瓶頸」。

核心洞察

面向 重點
適合場景 快速原型、Hackathon、概念驗證;不建議用於商業生產環境,因為後續維護與品質保證難度高
AI 角色 自然語言提示 → AI 生成程式碼 → 人類審視與測試
人工工時 核心程式碼:數小時即可;服務串接與部屬:數天到一週,取決於 DevOps 複雜度
主要挑戰 AI 對「Glue Code」(串接多個 API 及服務的程式)缺乏上下文理解;真實部署需切換服務平台與面板,AI 難自動化
成功要素 1. 清晰目標與範圍
2. 良好 Prompt 工程
3. 快速測試迭代
4. 事後手動調整 DevOps 部署
長期侷限 無法保證程式碼品質與安全性;專案結束後若要擴展,需深度閱讀與重構 AI 生成的「黑盒」程式庫

未來展望

  • 隨著 AI agents、專為串接服務的管線工具(如 Windsurf、Cursor Composer)成熟,這類「throwaway weekend project」的部署痛點或可逐步自動化。
  • 但要成為可維護的商業系統,依然需要人類工程師介入進行程式碼審查、安全測試與架構優化,才能避免技術負債指數級增長。

結論:Karpathy 的「週末專案」示範,既展現了 Vibe Coding 迅速產出原型的威力,也揭示了 AI 在串接與部署實務上的現實短板。對於想快速驗證構想的開發者而言,是極佳的入門方式;但若要走向長期可持續、可靠的產品,仍離不開人類工程師的把關與維護。


為何 Karpathy 認為 AI 生成的程式碼不適合正式商業應用

Karpathy 在提出 “vibe coding” 的同時,就明確點出了它僅適用於快速原型與「週末專案」,而非可維護、可擴展的生產系統。其主要考量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 程式碼品質與安全風險

AI 在生成程式碼時,往往只是依據訓練資料中的最常見模式進行拼湊,無法保證符合最佳實踐或安全標準。

  • 大量研究發現,約50% 的 AI 建議可能含有安全漏洞或潛在缺陷。
  • Karpathy 自述在實際專案中,AI 生成的「glue code」常常只能運作於單次驗證,若要導入金流、身分驗證等生產環境功能,就會出現錯誤與安全盲點。

2. 可理解性與可維護性不足

AI 幾乎自動將開發者**「與程式碼分離」**,導致程式碼成為一個黑盒:

「The code grows beyond my usual comprehension, I’d have to really read through it for a while.」
  • 生產環境下,任何功能變更、除錯或效能優化,都需要對程式碼有深入理解;AI 生成的程式往往缺乏註解、設計規範與整體架構視野,難以長期維護。

3. 環境部署與 DevOps 複雜度

雖然 AI 可在數小時內產出核心程式,但真正要將服務部署到雲端或企業基礎設施,仍需人工完成:

  1. 建立專案架構與 CI/CD 管線
  2. 設定金流、網域與 SSL
  3. 實作監控、日誌與回滾機制
  • Karpathy 強調,這部分往往花費數天到一週時間,AI 難以自動化部署流程。

4. 技術債務的指數級累積

當開發者無需理解程式碼便「接受所有變更」,便形成 「AI 技術債」

「Each ‘vibed’ solution becomes a black box, and these black boxes multiply.」
  • 隨著專案規模擴大,缺乏對基礎架構與程式碼品質的控制,會導致未來重構與升級成本呈指數級增長。

Karpathy 認為,vibe coding 的魅力在於「快速實驗」與「原型驗證」的效率,但正式商業應用對安全、穩定性、可維護性與部署流程有更高要求,AI 目前尚無法完全滿足這些需求。未來隨著 AI agent、專用部署管線等技術進步,這些痛點有望緩解,但在成熟可靠的生產系統中,仍需人類工程師的嚴謹把關與最佳實踐。
什麼是 Context Engineering (內容工程)?
內容工程關注的是如何透過結構化的方式,讓 AI 能更好地解析和利用內容的深層意義和關聯性,從而提供更智能的應用

未來 AI 工具如何改善“throwaway weekend project”的部署與維護流程

主要挑戰

Karpathy 所謂的「週末丟棄專案」雖然能讓核心程式碼在數小時內生成,但在部署與維護階段往往遇到:

  • 環境設定與 CI/CD 管線複雜度高:需手動建立專案架構、金流與身分驗證
  • 串接多種後端服務:AI 難以自動處理多平台的 API 串接與配置
  • 持續運行與監控不足:缺乏自動化異常偵測與回滾機制
  • 技術債務快速累積:AI 生成的「黑盒」程式碼缺乏註解與最佳化方向

未來 AI 部署與維護自動化趨勢

  1. 端到端自動化管線(Autonomous DevOps Pipelines)
    • 利用意圖驅動 (intent-based) 工具,自動識別使用者需求並生成完整 CI/CD 流程。
    • 例如:Prodvana Deployment Maestro 能依照自然語言提示自動建立 Release paths,整合 GitOps 模板並支援藍綠部署與自動回滾。
  2. AI 驅動的環境即程式碼 (AI-IaC)
    • 未來工具將透過機器學習分析專案需求,自動產生 Terraform 或 Kubernetes 配置檔。
    • SRE.ai 可透過聊天指令完成多環境部署與衝突自動修復,大幅減少手動設定工作。
  3. 智慧「Glue Code」生成與優化
    • 專門針對跨服務串接的 AI Agent(如 Cursor ComposerWindsurf)將理解上下文,自動產生並測試各種 API 串接程式碼,解決現有 AI 在 Glue Code 上欠缺的全局洞察。
  4. 即時自動化監控與自癒 (Self-Healing Systems)
    • 整合 AIOps 平台(如 Dynatrace Davis AIDigital.ai Deploy),可於生產環境即時偵測異常,並觸發自動回滾或熱修復流程,確保服務穩定性。
  5. 持續技術債務管理
    • Kodezi 類工具透過 CLI 持續掃描整個程式庫,自動修復程式碼格式、更新文件、重構結構,並結合安全掃描,讓週末專案生成後維持高品質。
  6. 統一 AI-DevSecOps 平台
    • 整合部署、自動化測試、安控與監控於一體的 AI 平台(如 SpaceliftGitLab AI),在 Pipeline 中即時提供安全建議、自動化合規審查與效能優化。

未來流程示例

階段 未來 AI 工具示例 改善重點
1. 需求輸入 Intent-based Assistant (e.g. Prodvana Maestro) 自然語言 → 自動生成 Terraform/K8s 設定與 CI/CD
2. 代碼生成與串接 Cursor Composer、Windsurf 上下文感知的 Glue Code,自動測試並優化 API 串接
3. 部署執行 SRE.ai、Digital.ai Deploy 一鍵多環境佈署、藍綠發布、自動化回滾
4. 監控與回應 Dynatrace Davis AI、Spacelift 實時異常偵測、智能警報、自癒式熱修復
5. 持續維護與重構 Kodezi CLI 自動除錯、測試修復、文件同步與技術債務管理

小結

未來的 AI 部署與維護工具將不僅止於單點程式碼生成,而是涵蓋從需求到運維的端到端自動化解決方案。透過意圖驅動的管線、AI-IaC、自癒系統與技術債務管理,週末專案能在「丟棄」與「可持續運行」之間取得平衡,真正實現快速原型同時不犧牲生產環境的可靠性。

AI 開發的轉變:從氛圍編碼 (Vibe Coding) 到內容工程 (Context Engineering)
AI協助編碼的蜜月期已經結束,新的編碼典範正在崛起。情境工程不僅是下一個重要趨勢,更是徹底改變我們與AI協作方式的關鍵技術。
Share this post
Erik

With over 2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chnology, and the startup industry, I am passionate about AI and driving innovation. Keeping the engine runn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