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現象在AI圈掀起巨大討論,也讓「Google DeepMind paid jail time」成為科技媒體與行業觀察者的熱搜關鍵字。
什麼是「付薪禁足」?——Garden Leave與Noncompete協議
所謂的「付薪禁足」(Garden Leave),其實是Google DeepMind在英國等地對高階AI人才實施的「競業禁止協議」(Noncompete Agreement)的一部分。根據多家媒體報導,這些協議要求離職員工在6到12個月內不得加入OpenAI、Anthropic等競爭對手,而Google則在這段期間內繼續支付他們全額薪資,金額高達六位數美金。
這種做法的本質,是用高薪「凍結」頂尖AI人才,防止他們將關鍵技術與know-how帶到對手陣營。對於Google來說,這是保護自家AI核心競爭力的手段;但對於員工而言,卻像是被關進「黃金牢籠」——有錢拿,卻無法參與AI領域最火熱的創新浪潮。
付薪禁足的兩面性:高薪假期還是職涯停滯?
這種「付薪禁足」帶來的矛盾感受非常明顯:
- 對部分員工來說,這是一段難得的高薪假期,可以專注於個人興趣、休息或進修。
- 但對於渴望在AI領域持續創新的頂尖人才而言,這卻是職涯的巨大機會成本——AI技術日新月異,半年甚至一年就可能錯過一整代的技術突破。
有前DeepMind主管、現任Microsoft AI副總裁Nando de Freitas就公開呼籲:「千萬別簽這種合約!」他認為這種做法限制了人才流動,甚至有濫用權力之嫌。
英美差異:為何在英國能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競業禁止協議在美國(尤其是加州)幾乎無法執行,但在英國與歐洲部分地區卻是常態。這也導致部分DeepMind工程師考慮直接搬到美國,以逃避這類合約的限制。
AI人才爭奪戰的縮影
這場「付薪禁足」風波,正是當前AI人才爭奪戰的縮影。隨著OpenAI、Anthropic等新創與巨頭不斷挖角,Google等科技巨頭不得不祭出更激進的人才留任策略。這不僅僅是薪資競賽,更是對人才流動自由的深刻挑戰。
個人觀察:黃金牢籠下的AI創新困境
作為長期觀察AI產業的科技記者,我認為這場「付薪禁足」事件,凸顯了AI產業進入「人才壟斷」新階段。Google DeepMind用高薪鎖住人才,短期內確實能保護技術機密,但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可能抑制了整個產業的創新活力。畢竟,AI的進步仰賴於人才的自由流動與思想碰撞,而不是被困在「黃金牢籠」裡的孤島。
「Would you take $300K+ to sit out 6–12 months? Or would you rather take your ideas to the next thing, while they're still hot?」——這是每一位AI頂尖人才在Google DeepMind「付薪禁足」政策下,必須面對的靈魂拷問。
付薪禁足的影響範圍
這種做法已經引起了AI社群中的熱烈討論。許多專家擔憂,若其他科技巨頭也紛紛效仿,可能會導致AI研究與創新的整體放緩。而對於那些被「困住」的工程師來說,雖然財務上無憂,但在快速發展的AI領域中,缺席一年可能意味著與前沿技術脫節,甚至在重返職場時面臨更大的適應挑戰。
AI產業的未來走向
隨著AI競爭的白熱化,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保護核心人才的非傳統手段。這不僅僅是Google DeepMind一家的問題,而是整個AI行業面臨的關鍵課題:如何平衡技術保密與人才自由流動?如何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創新活力?
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但它們將深刻影響AI技術的發展路徑與創新速度。或許,我們需要行業內部建立更健康的競爭機制,既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又不過度限制人才的職業選擇與創新自由。
結語
Google DeepMind的「付薪禁足」政策,既反映了當前AI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暴露了大型科技公司在面對人才流失時的焦慮與應對策略。無論這種做法的對錯如何,它已成為AI產業競爭新常態的一部分。
作為行業觀察者,我們將持續關注這一現象的發展與影響,並期待行業能找到更平衡的人才流動機制,既保護企業的技術優勢,又不扼殺創新的活力。
想在數位浪潮中搶得先機?Tenten.co讓您的品牌脫穎而出!
在當今AI與數位行銷快速發展的時代,您的企業需要專業的數位轉型夥伴。Tenten.co擁有豐富的品牌策略、網站建置與AI整合經驗,能幫助您制定最適合的數位策略,提升品牌能見度,增加轉換率。無論您是想打造全新品牌形象,還是優化現有數位資產,我們都能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立即預約免費諮詢會議,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讓您的品牌在數位世界中閃耀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