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最牛的創業投資團隊 – Paypal 黑幫

“在《財富》雜志和此後的很多媒體對我們這幫人做總結之前,我從來沒意識到老Paypal人竟然造就了硅谷成功率最高的創業投資團隊。事實上,如果把這些Paypal人創立的公司相互連接起來畫成圖表,你可以看到我們要麼在互相幫忙投資,要麼在互相幫忙創業,這樣的公司達到了七八家之多。”

0901100XA001_25440.indd

剛創業的時候,我們這二十多個人,被媒體稱作是“拉夫琴的小子們”,後來,《財富》周刊又給換了個更酷的名字——“Paypal黑手黨”。
但其實,沒有這樣一個組織,哪怕是松散的組織形式都沒有,我們只是老朋友。

這種朋友關系來自於自公司初創時期就存在的情誼,那時候,我們總是熬夜趕工,共同面對巨大的壓力,有人負責應付駭客什麼的,有人負責拿下eBay,我所在的組則負責開拓eBay之外的市場,為其他願意使用Paypal的電子商務網站開放接口。

總之,Paypal增長很快,工程師們沒有時間過“非Paypal”的生活,我們一起吃飯、一起加班、一起珍惜片刻的休息時光互相打趣或是打打游戲,我們很少享受私人時間。Levchin後來曾經對媒體評論說,“我們都成為了彼此的社交生活”。
這種社交關系也很自然的延續下來。

在Paypal出售給電子商務網站eBay之後,兩位創始人相繼離開,最後,當剩下的人感覺“工程師說了算”的風氣已經不在的時候,很多老Paypal員工也都選擇離開公司。

在熱鬧的硅谷,大家往往會去創業,或者做投資,就像Paypal的兩位創始人彼得·蒂爾和麥克斯·拉夫琴的選擇一樣。看似Paypal的初期創業團隊已經分開了,但另一種形式的合作其實才剛開始。有閑暇的時候,我們也常聚會,比如替某人過生日啦,或者只是喝茶聊聊天,原因很簡單,老Paypal人,多數是彼此在硅谷認識的第一幫朋友,過往的經歷已經決定了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圈子。

很多創業的點子也在這些聚會中被激發出來。不過,有意思的是,在《財富》雜志和此後的很多媒體對我們這幫人做總結之前,我從來沒意識到Paypal人竟然造就了硅谷成功率最高的創業投資團隊。事實上,如果把這些Paypal人創立的公司相互連接起來畫成圖表,你可以看到我們要麼在互相幫忙投資,要麼在互相幫忙創業,這樣的公司達到了七八家之多。

我們後來創立的視頻網站Youtube在其中是很典型的例子。首先,它的創始人,查德、我和卡林姆都是Paypal的老員工;另外,Youtube的第一筆融資來自紅杉資本,而主導這次投資魯洛夫·博塔 就是PayPal的原首席財務官,他也是紅杉資本的合伙人,實際上,當時從Paypal出來的工程師們如果要創業融資,很多人都會先去問問他的意見。而Youtube除創始人之外的第一位員工是Yu Pan,他是我的學長,也是Paypal的早期工程師之一。後來,隨著更多PayPal老員工加入Youtube工作,延續著我們自1998年起就存在的合作關系,麥克斯·拉夫琴就曾調侃說,這完全是Paypal的一次重聚!

但Youtube絕不是“Paypal幫”的唯一例子。

剛剛上市的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它也是“Paypal幫”的一員,它的創立者是原PayPal的副總裁裡德·霍夫曼。它的重要的投資者,則是PayPal原首席執行官彼得·蒂爾。

麥克斯·拉夫琴本人也繼續創業步伐,除了投資之外,他創立了Slide,這個創意能幫助人們更方便的在網頁上發布、尋找和瀏覽幻燈片。Slide後來被Google收購了。

作為Paypal首批工程師的Russ Simmons和Paypal的前工程部副總經理Jeremy Stoppelman在2004年夏天成立了Yelp,這是個可以讓人評論當地服務的網站,比如給餐館、洗衣店或是寵物店打分。它的靈感來自於麥克斯·拉夫琴的一次生日聚會,而Levchin本人也為這個創意提供了100萬美金的投資,彼得·蒂爾則給他們提供了建議,就像他日後對Youtube的幫助一樣。

“Paypal幫”的創業範圍還涉及電影,PayPal的原首席運營官戴維·薩克斯創立了一個叫做Room 9 Entertainment的電影公司,他的投資人同樣包括彼得·蒂爾、麥克斯·拉夫琴以及PayPal的另一個創始人艾倫·馬斯克。而我的合作伙伴, YouTube的首席執行官,也就是PayPal的網頁設計者查德·赫利,為這家電影公司設計了logo草圖。

這僅僅是對“PayPal幫”創業項目的不完全統計,如果還要加上大家分散投資的各種項目,那麼,“PayPal幫”所覆蓋的公司名單就不得不增加更多公司的名字,他們是Facebook、Digg、Friendster……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得說麥克斯·拉夫琴是具有“硅谷基因”的那種人。一下子要給所謂“硅谷基因”下個定義很難,但你可以發現這幫人有很多相同的特質:大家都渴望成功,又從不懼怕失敗,失敗對於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一次“好的經歷”罷了,要做到這一點,你得有團隊支持、有資金扶持,這些在硅谷都很容易找到,但這還不是全部,關鍵是你的內心裡,得有“我做就做了,錯就錯了,與你何干”的那點兒自由向往。

要總結什麼是“硅谷基因”以及它是怎麼形成的,要扯的故事就長了,現在,我們先不忙回顧斯坦福那些堆滿雜物的車庫和鬧哄哄的宿舍(它們通常被看做是所謂“硅谷氣質”的搖籃),關鍵的是,我們這幫伊利諾伊的人到這兒的時候,硅谷基因就在了,全世界的人,華人、印度人、南美人、歐洲人到達硅谷的時候,這基因就在那兒了,你只需要檢視你的內心,自問,你是硅谷人嗎,是,還是不是?

“你本來絕不會想到創業這種事會發生在你身上。”查德在某一次接受采訪時說,“然而當我看到彼得,麥克斯和那幫家伙想出一個點子,然後看著這個點子做起來了的時候,這讓我領悟了很多東西。你或許沒有商業上的學位,可是你看到了整個運作的過程。這個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在這種剛起步的公司裡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