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超微電腦(Super Micro Computer, SMCI)曾是少數能與輝達(NVIDIA)相媲美的股票之一,其股價在一個季度內飆升了300%。然而,短短8個月後,其市值卻蒸發了超過80%,如今甚至面臨從納斯達克被摘牌的風險。這讓投資者不禁要問兩個關鍵問題:這是否是SMCI股票的末日?還是目前的低價反而是抄底的最佳機會?此外,身為超微重要合作夥伴的輝達,又將如何受到影響?
讓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問題,並了解超微電腦的崛起、衰退及其未來的可能性。
超微電腦與輝達的合作基礎
超微電腦是輝達最大的合作夥伴之一,多年來已經為全球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AI)超級計算機分發和安裝了數十萬台輝達的GPU(圖形處理器)及伺服器系統。在今年早些時候,超微還曾成功加入標普500指數,其市值一度達到700億美元。然而,如今的市值卻只剩約120億美元。
超微的核心業務在於伺服器和儲存系統,這部分占據其95%的營收來源。他們並不自己製造晶片,而是使用輝達、AMD和英特爾的晶片,將其整合到自家的伺服器基礎設施中,提供從電力管理到冷卻和網路解決方案的完整服務。超微的模組化設計策略使其能快速適應客戶需求並縮短上市時間。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xAI專案。馬斯克僅用19天就完成了10萬台輝達H100 GPU的液冷超級集群建設,速度比預期快了75倍,而這正是得益於超微的模組化設計能力。
股價暴跌的原因
儘管技術優勢顯著,超微卻在今年面臨了重大挑戰,包括財務操控和公司治理問題。讓我們細分原因如下:
1. 過去的會計問題與重犯風險
201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超微在2015年至2017年間提前確認超過2億美元的收入,導致其被暫時從納斯達克摘牌。雖然超微在2020年成功重新上市,但類似的問題似乎再次浮現。
2. 做空報告與財務調查
2024年8月,知名做空機構Hindenburg Research發表報告,指控超微涉及未披露的關聯交易、出口管制違規和更多會計問題。一天後,超微延遲提交其2024財年的10-K財務報告,隨後傳出美國司法部開始對其進行調查。不久後,該公司的審計機構安永(Ernst & Young)也辭職,並明確表示對其財務報告的內控和管理有「重大擔憂」。
這些指控的核心是超微CEO梁見後(Charles Liang)與其三位兄弟在台灣經營的多家公司之間的密切關係。Hindenburg認為,超微與這些公司進行的關聯交易未充分披露,可能導致股東利益受損。
3. 經營透明度與市場信心的下降
近期,超微在非正式的財報會議中未提供財務數據幻燈片,也未解釋10-K延遲的原因,導致市場對其信心進一步動搖。即使超微報告的收入增長達到181%,但未來的營收預測仍低於市場預期。
對輝達的影響
作為超微的主要合作夥伴,輝達可能因超微的困境受到一定影響。超微為輝達貢獻了9%的銷售額,並參與了埃隆·馬斯克等大型專案中輝達GPU的部署。然而,由於超微的財務和治理問題,輝達似乎正將訂單分流至其他合作夥伴,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
儘管如此,輝達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AI企業之一,擁有領先的技術與管理團隊,即使短期內可能因超微事件承壓,其長期表現仍被普遍看好。
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目前,超微電腦的股價從估值模型上看似乎非常便宜。例如,Simply Wall Street的現金流折現模型顯示其合理股價應在330美元以上,但目前的交易價格僅為其6%的水平。然而,這些數據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應該立即進場。
在超微解決其財務問題、重新獲得市場信任並避免再次被摘牌之前,該股仍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此外,若超微無法及時提交財報並獲得納斯達克的批准,未來的資本融資和借貸成本將更加嚴峻。
結論
超微電腦是一家技術實力雄厚的公司,擁有卓越的伺服器基礎設施設計能力,但治理和財務透明度的問題已讓其股價遭遇重創。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其後續的財報提交和納斯達克的決定,避免在風險未完全釐清前貿然進場。
至於輝達,儘管短期內可能受到超微事件的影響,但其作為全球AI產業領導者的地位不容撼動。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輝達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