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Zuckerberg 的 AI 戰略大賭注:Meta 將投資 140 億美元收購 Scale AI 49% 股份
Meta 宣布以 140 億美元收購 Scale AI 近半股權,此舉旨在掌控 AI 發展的核心資源——高品質數據。探討這項交易對 OpenAI、Google 等競爭對手的衝擊
在人工智慧競爭白熱化的今天,Meta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正準備進行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外部投資。據多家媒體報導,Meta 即將完成對 AI 數據標註公司 Scale AI 的 148 億美元投資,獲得該公司 49% 的股份。
這項交易的意義遠超過金額本身。Scale AI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Alexandr Wang 將加入 Meta,領導一個全新的「超級智慧」研究實驗室。這個決定充分反映了 Zuckerberg 對 Meta 在 AI 領域進展緩慢的深度挫折感,也展現了他對重新奪回技術領導地位的決心。
Scale AI:驅動 AI 發展的幕後推手
Scale AI 成立於 2016 年,由當時年僅 19 歲的 Alexandr Wang 共同創辦。這家公司專門為 AI 模型提供高品質的訓練數據,被業界稱為驅動當今最強大 AI 模型的「石油」。
Scale AI 營運實力一覽:
指標 | 數值 |
---|---|
2024 年營收 | 8.7 億美元 |
2025 年預估營收 | 20 億美元 |
最新估值 | 138 億美元 (2024年5月) |
員工人數 | 約 900 人 |
Wang 持股比例 | 15% |
Scale AI 的客戶遍布科技巨頭,包括 OpenAI、Google、Microsoft 等,而 Meta 也是其最大客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不僅服務民用 AI 市場,還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了多項軍事合約,包括開發專門的 Defense Llama 模型。

- 合作關係內容
2024 年 5 月,Meta 與 Scale AI 宣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Scale AI 將為 Meta 提供 數據整理與模型評估工具/服務,協助提升 Meta 開源大型語言模型(如 Llama 3)的性能與安全性。 - Alexandr Wang 的收益
由於交易性質為「合作」而非「收購」,Scale AI 創始人兼 CEO 亞歷山德·王(Alexandr Wang)並未從收購案中獲得個人收益。 - 王的資產估值(估算)
王的財富主要來自其持有的 Scale AI 股權。根據公司最新融資資訊:- 最新估值:2024 年 3 月融資後,Scale AI 估值達 138 億美元。
- 持股比例:雖確切數字未公開,但作為經歷多輪融資的創始人兼 CEO,此階段通常持有 10%-20% 股權。外界普遍估算其持股約 15%。
- 淨資產估值:按此推算,王在 Scale AI 的持股價值約 20.7 億美元(138 億 × 15%)。此為賬面價值,非可立即變現的現金,且會隨公司估值波動。其實際淨資產可能略高或低於此數。


Alexandr Wang:科技界的年輕領袖
28 歲的 Alexandr Wang 是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之一。他出生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父母都是為美國空軍工作的華裔物理學家。
Wang 的創業歷程堪稱傳奇。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在 Quora 擔任軟體程式設計師,後來短暫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在高頻交易公司 Hudson River Trading 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他決定輟學創辦 Scale AI。
業界視 Wang 為一位「戰時 CEO」,這與 Zuckerberg 認為美國正面臨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需要科技業支持的觀點不謀而合。Wang 曾公開表示,他認為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AI 戰爭」,美國需要大幅增強運算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

Alexenger Wang 的身價與台灣首富比較:20億美元 vs. 台灣企業領袖(2023年《富比士》數據)
對比 20億美元 與台灣頂級企業領袖的財富規模與影響力,並附關鍵解讀(數據基於《富比士》2023年台灣富豪榜):
企業領袖 | 財富總額 | vs. 20億美元 | 主要企業/產業 | 財富支配力舉例 |
---|---|---|---|---|
張聰淵 | 117億美元 | 5.85倍 | 華利集團(運動鞋製造) | 可收購3家市值200億台幣的上市公司 |
蔡衍明 | 72億美元 | 3.6倍 | 旺旺集團(食品/媒體) | 相當於台灣年度電影產業總產值(約70億美元) |
張國華家族 | 71億美元 | 3.55倍 | 長榮集團(海運/航空) | 可購置12艘超大型貨櫃輪(單艘約1.8億美元) |
林百里 | 57億美元 | 2.85倍 | 廣達電腦(AI伺服器) | 等於台灣半導體設備年進口額的1/3 |
蔡明忠、蔡明興 | 55億美元 | 2.75倍 | 富邦集團(金融/電信) | 可成立2家新創銀行(資本額門檻300億台幣) |
陳泰銘 | 22億美元 | 1.1倍 | 國巨集團(被動元件) | 接近20億美元,可併購5家中小型科技公司 |
20億美元 | 20億美元 | 基準 | - | 可買下台北101大樓約 1/5產權(估值約100億美元) |
- 財富階梯明顯:
- 20億美元在台灣富豪榜約排 第20名(如巨大機械杜綉珍家族19億美元),但僅為首富張聰淵的 17%。
- 需累積 近6個「20億美元」 才能追上台灣首富(117億美元)。
- 產業集中特性:
- 頂級富豪多來自 製造業代工(張聰淵)、科技硬體(林百里)、傳產龍頭(張國華),反映台灣經濟支柱。
- 20億美元在科技業可創立一家中型IC設計公司(如瑞昱半導體市值約60億美元)。
- 全球影響力落差:
- 20億美元未達《富比士》全球富豪榜門檻(2023年最低29億美元),而張聰淵(117億美元)位列全球第224名。
- 台灣前五名富豪總和(372億美元)仍低於全球第50名富豪(如戴爾創辦人530億美元)。
- 實質經濟對照:
- 20億美元 ≈ 台灣頂尖大學(如台大)10年總預算,或高雄捷運延伸線總投資額。
- 張聰淵117億美元 > 台灣製鞋業 全年出口總值(2023年約98億美元)。
附註:
- 數據來源:《富比士》2023年台灣富豪榜(統計截至2023年11月)。
- 財富隨股價波動,此為靜態比較;台灣企業領袖財富多來自長期實業經營,與歐美科技新富模式迥異。
Meta 在 AI 競賽中的困境
Meta 在 AI 領域的表現確實不如預期,這讓 Zuckerberg 感到越來越沮喪。公司內部和外部員工都表示,Zuckerberg 認為 OpenAI 等競爭對手在基礎 AI 模型和消費者應用方面都超越了 Meta。
Meta AI 團隊面臨的三大挑戰:
1. Llama 4 模型表現不佳
Meta 在 4 月發布的 Llama 4 AI 模型受到開發者冷淡回應,加劇了 Zuckerberg 的不滿。該模型在性能上未能達到預期,特別是與 OpenAI 和 DeepSeek 等競爭對手的最新產品相比。
2. 人才流失嚴重
根據 SignalFire 的數據,Meta 在 2024 年失去了 4.3% 的頂尖人才給 AI 實驗室。儘管 Meta 提供超過 200 萬美元的年薪套餐,仍然難以留住 AI 人才,他們紛紛轉投 OpenAI 和 Anthropic。
3. 組織架構調整
Meta 已經對其生成式 AI 部門進行了重組,將其分為兩個部分:AI Products 和 AGI Foundations。這次重組被視為對之前 AI 策略不滿的表現。
交易背後的戰略思維
這項交易的結構反映了 Meta 在監管環境下的謹慎策略。Meta 選擇投資而非直接收購 Scale AI,這與 Google 和 Microsoft 吸引 Character.AI 和 Inflection AI 等新創公司領導人的策略相似。
交易的核心要素包括:
- Meta 將獲得 Scale AI 49% 的股份
- Alexandr Wang 將領導 Meta 的新超級智慧實驗室
- 部分 Scale AI 員工將隨 Wang 加入 Meta
- Meta 承諾大幅增加對 Scale AI 服務的支出
這種結構有助於 Meta 避免與聯邦貿易委員會在反壟斷問題上的進一步衝突。
對 AI 產業生態的深遠影響
這項交易可能會對整個 AI 產業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一些分析師擔心,Meta 與 Scale AI 的密切關係可能會嚇跑其他傳統上與 Scale AI 合作的 AI 實驗室。
競爭對手 Turing 的執行長 Jonathan Siddharth 表示,由於 Meta 與 Scale AI 交易的傳言,他們已經收到了客戶增加的興趣。這顯示市場對於這種大型科技公司與 AI 基礎設施提供商整合的擔憂。
AI 人才戰爭進入新階段
這項交易也凸顯了 AI 人才戰爭的激烈程度。主要科技公司正在提供 500 萬到 1000 萬美元的總薪酬套餐來吸引頂尖研究人員。
各大公司的 AI 人才爭奪戰略:
公司 | 策略特色 |
---|---|
OpenAI | 憑藉 Microsoft 的支持,資源充足,在人才爭奪戰中佔據主導地位 |
Google DeepMind | 努力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留住頂尖人才 |
Anthropic | 透過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研究自主權吸引人才 |
Meta | 儘管提供高薪,仍在人才流失中掙扎 |
人工通用智慧的終極競賽
這項投資也反映了各大科技公司對人工通用智慧(AGI)的競爭。AGI 是指能夠執行人類可以完成的任何智力任務的理論 AI 形式。
Meta 組建約 50 人的團隊來追求 AGI,這標誌著公司在 AI 野心上的重大轉變。業界專家認為,AGI 的重大突破可能在未來一到三年內實現。
Alexandr Wang 在 Meta 超級智慧實驗室的關鍵使命
Wang 將負責領導 Meta 這個專門追求「超級智慧」的全新研究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目標是開發超越人類認知能力的 AI 系統,代表著 Meta 在人工通用智慧競賽中的重大戰略轉向。
實驗室的核心任務:
領導超級智慧研發
Wang 將帶領約 50 名頂尖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專注於開發超越人類認知能力的 AI 系統。這個團隊的組建顯示了 Zuckerberg 對這個項目的重視程度。
整合數據專業知識
作為這項合作的一部分,Wang 將把 Scale AI 在高品質訓練數據方面的專業知識帶入 Meta。這對 Meta 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公司內部人士表示,Meta 的頂級 AI 團隊在數據創新方面缺乏進展。
解決 AI 發展瓶頸
Wang 的任命直接回應了 Meta 在 AI 領域面臨的挫折。他在 Scale AI 的成功經驗,以及對 AI 技術挑戰的深度理解,使他成為領導這個關鍵實驗室的理想人選。

未來展望:Meta 的 AI 復興之路
Zuckerberg 決定引入像 Wang 這樣的外部人士確實不尋常,因為他通常偏好在高層職位上任用忠誠的內部人員。然而,這一舉動反映了情況的緊迫性,以及 Zuckerberg 相信 Wang 可能比任何現有的 Meta 員工更適合強化公司的 AI 地位。
這項 148 億美元的投資代表了 Meta 對 AI 未來的最大賭注,也反映了公司對重新獲得 AI 競爭力的決心。隨著 AI 競賽的持續升溫,這項交易可能成為決定 Meta 能否在 AI 時代保持相關性的關鍵轉折點。
對於整個科技產業而言,這次合作也標誌著 AI 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型科技公司不再僅僅依賴內部研發,而是積極尋求與專業 AI 公司的深度合作,以加速技術創新和商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