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rdi Van Den Bussche 過去曾經把每一刻的時間都用來在社交媒體上建立自己的影響力。這位遊戲創作者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是 Kwebbelkop,通常會在自己的 YouTube 頻道上幾乎24小時不停地想出影片點子、拍攝影片、分發影片。做這一切的同時,還要去接洽品牌代言合約和做其他在平台上生存所必需的工作。
然而在五年前,他遇到了一個問題每個Youtuber都會遇到的問題正是...
每次我想休假或需要一些時間休息時,整個事業就會停擺,因此我沒辦法真正好好休息。
這沒有 Van Den Bussche 在鏡頭前,整個 Kwebbelkop 的事業就不能運作。他每天忙於製作影片,以至於沒有時間去想如何擴展他的事業,而且太累了也沒有精力再去製作其他影片。在 2018 年左右,和許多其他 YouTuber 一樣,他也經歷了嚴重的倦怠期。
Van Den Bussche 的倦怠促使他改變了思維方式。他開始思考什麼對他有利?什麼對創作者這個行業有利?他想出了一個解决方案:一系列由 AI 工具設計的工具,可以無需他的參與創建和上傳影片。他說:“我已經退休了,不再做網紅了。”“我有過一段美好的職業生涯,很開心。現在我想把事情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也就意味着要讓這個品牌永存。”
Van Den Bussche 的 AI 網紅平台於本周在 Twitter 上發布,這是他實現這一目標的嘗試。它是由兩個版本的 AI 工具組成。第一個版本是基於創作者的相似之處——他們在鏡頭前的表演和他們在影片中說的話——用於創建新內容。類似先前介紹過的 Forever Voices,也就是 CarynAI 虛擬網紅背後的 AI 工具。
另一個方法是最大限度地簡化創作過程,只需簡單的提示(例如“將此文章格式化為涉及兩個人的採訪的影片”)即可生成最終結果。類似於名為 QuickVid 的工具,目前也被一些人採用。
Van Den Bussche 目前不願透露太多關於這些工具的構建方式,但無論其起源如何,它們都出現在生成式 AI 及在未來對人們工作方式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有自己的 AI 之前,Van Den Bussche 開設了一家教學公司,教別人如何成為網紅,並為他的社交媒體成功藍圖。而也正是通過這個過程,他梳理、開發了如何成為知名創作者的流程。
在這個行業中,就像你在創建一家公司,但這家公司完全依賴這一個人才能發揮作用,這絕對是一個可怕的商業模式,因為風險太高了。
Van Den Bussche 和他的創意團隊開始試圖逆向工程找出什麼讓創作者成功。 “我們開始對此進行了大量測試,”他说。 “我們需要證據:聲音在與粉絲的互動中影響有多大?臉部影響有多大?內容影響有多大?”
2021 年 4 月,Van Den Bussche 推出了一個由 AI 驅動的 YouTube 頻道,名為 Bloo。從那時以來,Bloo 已獲得 775,000 名訂閱者,每個影片的觀看次數都達到數萬或數十萬。 “他是一個完全虛擬的影響者,有一個流程和一套步驟,以及系統中涉及的大量 AI 和機器學習應用程序,”他说。 “現在我們將該模型應用於我的 IP 和我朋友的 IP。 它包括聲音克隆,它聽起來像我。”
由 AI 製作的 Kwebbelkop 影片(第一個於周二上映)由基於 Van Den Bussche 現有內容的模型提供支持。 “它是按照我的創造力和我的投入來建模的,”他說。 “每個人都以為我退休了,讓這個 AI 運行,但創意方面,我並沒有退休!。“
截至本文撰寫時,他周二發布的 AI 影片已近 3,000 次觀看。 他聲稱在行業內有 500 名 網紅朋友在等待名單上,渴望採用他的 AI 工具,但目前因為損益尚未平行,因此無法讓這些網紅們體驗,他相信這會隨著技術進步而發生。
這替創作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讓他們根本上複製自己,從而繼續創作。且不用擔心衰老、增重或以任何可能疏遠某些受眾部分的方式演變,洛杉磯大學的 influencer marketing 專家兼講師 Lia Haberman 提到。
然而某些觀眾可能無法像創作者自己一樣迅速接受 AI 生成的創作者,畢竟網紅的吸引力是由他們的“人性”和能夠與粉絲們“互動”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而虛擬網紅最多只能“表演娛樂”。
粉絲和其他主播批評 AI 版的 Kwebbelkop
自從 Kwebbelkop 推出人工智能雙打遊戲以來,其他幾位 YouTube 主播(例如 Slogo、Jelly 和 penguinz0)批評了他的決定。三位 YouTuber 似乎都認為這是一種“懶惰”的內容製作方式。
大家覺得如何呢?若在未來你喜歡的網紅以AI的方式呈現,你可以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