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 BaseCamp 創辦人 Jason Fried 那裡學到的10條改變商業思維的經驗
10 Life-Changing Lessons I Learned from Jason Fried
編者按:現代社會快要被慾望吞噬掉。主流文化永遠強調更多更快更強,所以現代人總是忙個不停,壓力山大,身心俱疲。很少有人停下來想過生命的意義究竟是為什麼。在這一點上,Basecamp(前身是37Signal)和它的兩位創始人(Jason Fried和DHH)就像是一股清流。他們倡導小而美,摒棄長遠目標,杜絕忙碌,強調工作生活平衡……如果大家都能像他們一樣的話,說不定就能過得更加幸福。Sergey Faldin總結了Jason Fried的十條經驗,希望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啟迪。原文發表在Medium上,標題是:10 Life-Changing Lessons I Learned from Jason Fried
- Jason Fried’s Linkedin
- 37signals the creators of Basecamp and HEY.
- 原文: 10 Life-Changing Lessons I Learned from Jason Fried
Jason Fried是以小為美的科技公司Basecamp的創始人。他還是《重來》(Rework)、《工作何須賣命》(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的合著者。其公司博客Signal v.Noise每月有100000多位讀者。
Jason每周的工作時間不會超過40小時,他有很多愛好,過得很開心。他算成功嗎?我想是的。但是,如果我們問他的話,他才不會在乎這些呢。
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十個經驗。
#1. 不要設定目標
「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總是不高興?那是因為我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不是為將來想要成為的自己設定目標,而是為設定當時的自己設定目標。」 —Jim Coudal
在當今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里,目標無處不在。你給自己設定各種目標,比如飲食、體重、賺錢數目,什麼時候要成為百萬富翁(25?30?35?),今年業務應該增長多少等等。
所有這些都不利於我們減少焦慮。
每當你設定目標(或任何計劃)時,你就會覺得有責任去完成目標。如果完不成,你會的感覺會很糟糕。內疚。壓力山大。為什麼要這麼對自己?
Jason(還有他的搭檔DHH)對目標的態度是:「見鬼去吧」。
正如他對《Inc》雜誌所說那樣,「我們沒有大規模的長期規劃,因為那會很可怕,而且通常是鬼話。做出重大決定會讓人一晚上都睡不著覺——我不喜歡做這種決定。」
一般人總是是不斷設定目標,把人生看作是坐公交車,總是從一站走到下一站,但Jason把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生涯看作是連貫的。
他在博客中寫道:
「那時我才16歲左右。我沒有要做2個logo的目標,或者制訂做一個logo要收5000美元的目標。我就是去做logo。然後我再做軟體。接著做網站。現在,我又做起了軟體。在這過程中我不記得自己有任何目標。」
#2.不要想著要贏得「一切」
「我們即將取勝!」——矽谷那幫野心勃勃的創業者說。在描述企業成功的時候,「制勝」是必選的動詞。
但是我們到底想贏什麼東西?我們要擊敗誰?我們在玩什麼樣的遊戲?
「我們要贏得競爭」——好吧,這麼說你創辦企業的目標是「戰勝」這個領域的其他所有人了?意思是你要占據100%的市場份額?還是80%?
在每一件事情上戰勝每一個人這個期望(或目標)太大了。很有可能你達不到目標,並因此而感到巨大壓力。
Jason提醒我們,我們不必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要贏:
「做點好東西出來,控制住成本,保持適度的增長,抑制住期望,找到一些客戶,為你通過的產品/服務向他們收點錢,讓收到的錢比花出去的錢多一點,那你的公司就能多開一天,或者一周,或者一個月,或者一年。目標只需讓公司開下去即可,不要想著從任何人那裡贏得任何東西。公司能活下去對你來說就是勝利。」
#3.享受錯過的喜悅(JOMO)
我記得之前曾經跟俄羅斯一位著名的創業者主持過一個研討會。在會上他說:「我床改版這家公司是因為我有太多的FOMO(害怕錯過)。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做某件事情,我不做感覺就像被生活遺棄了一樣……」,然後每個人都開始鼓掌。
現如今,關於FOMO的討論有很多。如果你不關注新聞,那麼你就錯過了。如果你不買新的iPhone,那麼你就錯過了。
但是,你錯過一兩件事情會發生什麼呢?你會死嗎?大概不會的。
Jason在他的《工作不必賣命》裡面號召,與其抱持FOMO的心態,不如JOMO(享受錯過的喜悅)。
Jason和他的Basecamp團隊不斷在在問自己:「什麼對我們才有意義?什麼對我們才有用?」 思考的結果就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們從不融資,而是靠自力更生,把利潤重新投入到公司。他們在舊金山從來都沒設立過辦公室,而是把總部設在芝加哥(但卻以支付矽谷水平的工資而聞名)。而且,他們有意讓公司的規模小而美(只有55人),而且員工遍布全球各地。
雖然錯過了業界司空見怪的那些,Jason和他的團隊卻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給讀者喜歡的Medium新晉作者的一條建議是:「別看別人的東西」。我的意思是說,你不應該讓影響、趨勢以及「什麼才有效」影響到你的寫作。你應該花時間去尋找自己的聲音。
Jason在接受Chase Jarvis採訪時說:「我略過了大多數我不想要的影響」。
過你自己的生活。去擁抱JOMO吧。
#4.尋找不可行動的建議
如果你去看看Medium和各種博客上面的大多數勵志自助類文章,你就會發現裡面大多數都是實用的技巧和可行動的步驟。有時,他們甚至會以「你只需要採取這簡單的3個步驟」或者「這個技巧將改變你的人生」之類作為標題。
在我看來,這些顯得有點虛偽。所以我從來不看這樣的文章。
我應該怎麼行動,或者你應該怎麼行動,沒有人會知道——因為寫文章的人不知道我們的具體情況。他們不清楚我們的背景。勵志自助作者要想寫出好文章,最好的辦法是分享自己的故事。說說什麼對他們自己有用。也許那樣反而能夠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去激勵我們。
當大家指責Jason的書太過「高高在上」,並沒有給出什麼可行的建議時,他寫道:
大多數的行動建議根本不是建議,那只是看法。當然,你可以通過向某人提供意見來給他們一些建議,但是當你給建議冠以可行動的形容詞時,那就是冒充成事實。但其實不是。
怎麼才能從勵志自助文章獲得最大的價值?關鍵是要去思考,要結合你的實際,去弄清楚對你來說採取什麼樣的步驟才是可行的。
Jason說:「去找找那些不可行動的建議。從中你會有更多發現。」
#5.找先行一步的人當導師
別人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你憑什麼就能教別人?」我的回答是:你不必非得是Tony Robbins才能探討人生或者教導他人。你只需要比別人先行一步。
Jason是這麼說的:
如果你要創辦全新的公司,那就去跟一年前開始創業的人交流。或者,如果剛要簽署第一份寫字樓租賃合同,那就找剛剛簽好合同的人問問。又或者,如果你就要招第一位員工,那就找員工只有兩人而不是200人的公司尋求建議。我認為,那些建議很有可能會有所幫助。
如果你先走一步,那你不僅有資格教別人,而且還應該向跟你接近的人學習。
20歲左右的人把大量時間都用來看YouTube視頻,而年齡是他們3倍的人卻為如何變得得成功提供建議。但是,大家提供建議一般都是以自己的背景為依據。每個人總是在討論自己。所以,60多歲的人給出的建議跟剛剛大學畢業的人沒多大關係。
找先走一步的尋求建議。然後去教落後一步的人。
Jason的這句話我最喜歡:「是,以史為鑑可以教我們很多東西,但是歷史也經常欺騙我們。要想預測這一周,相對於過去10年,上一周會是更好的參照。」
#6. 忙是新的蠢
在Basecamp,沒人知道其他人在哪裡。不管是用Skype還是Slack,或者任何用於工作溝通的應用,都不會有綠點——(用Jason的話來說),那個表示我在的「監獄」。
你在不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幹完活了嗎?」,而不是你花了多少小時工作,或者你是不是「有空」(可解讀為:歡迎騷擾)。
這大概是Basecamp的運作機制裡面最好和最不好的一條做法了。沒有大家共享的日程表。沒有綠點。沒有即時聊天開會。沒有辦公室(!)。就是幹活,把活幹完,就這樣。用Jason的話說:「時間不是我們交易的商品。沒有人可以把你的一天變成他們的一天。」
在很多公司裡面,「顯示出你在幹活」往往跟工作混為一談。你有什麼樣的激勵措施,員工就會給你什麼樣的東西。如果你要他們展示自己的工作量,他們就會偽造自己的工作量(通過修改計算機的時間或其他手段)。
就像沃倫·巴菲特所說那樣,「忙是新的蠢」。不要忙碌。要高效。
#7.分而治之(把項目分解成更小的項目)
我興致來的時候總能夠干出漂亮活。所以我總是對新項目感到不耐煩。我知道,如果這個項目要消耗我太多時間的話,我的興奮感可能就慢慢消失,然後項目感覺就像是在應付工作。
我敢打賭,你也一樣。
Jason的公司做法不一樣,他們給項目制定的周期一般都是6周或者更短。他們知道,時長縮短可以讓項目保持新鮮,如果把耗時很長的項目分解成小一點的項目,那項目反而會更快完成。
如果你想完成某件事,那請確保保持你的興奮感。要想保持新鮮感,請把你的項目分解成小一點的項目,為自己創造一個個「小小的勝利」,積小勝為大勝。
#8.給新想法五分鐘的時間
Jason在他的博客中寫道:「你的反應越快,用來思考的時間就越少。未必總是這樣,但經常如此。」他的意思是說,我們往往急於把我們的想法和觀點擺在出來。我們會衝動地表示不同意,並沒有給新的思想或概念以思考和理解的時間。
看書的時候你試過多少次一邊看一邊說:「噢噢我不同意這個」了?
如果你給別的觀點5分鐘的時間,你像個性急的人一樣馬上對一切都表示不同意的可能性就會低一點。如果別人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寫出那本書並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話,你又有什麼資格馬上就否定別人呢?
每當你覺得要對一個新想法表示反對時,請等一等。給它五分鐘的時間。說不定你更好地理解了之後會改變主意。
#9.不要自稱是創業者
對初創企業和創業者精神的炒作太厲害了,人人都是創業者。大家把埃隆· 馬斯克或者傑夫·貝佐斯看作自己的榜樣,認為自己應該像他們一樣。
但是創業者精神不一定就得是瘋狂的,令人生畏的。Jason的《重來》(Rework)這本書的核心信息是,從增加收入的小小副業做起同樣既高貴又偉大。
我發現這個看法很令人釋懷。
你未必就要上九天攬月。跟普遍看法相反,設定可實現的期望是OK的。
Jason書中的想法認為,一個想法就要融好幾百萬美元說不過去。你又不租辦公室,又不請專家。而且你也不用提前開發。不用,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花更少的錢去解決特定的問題,然後再慢慢擴張。
你不會自稱是創業者。你去解決一個問題,然後開發出大家想要的東西——自然你就成了創業者。
#10.把忙碌埋葬掉
這條經驗其實不是出自Jason ,我是從他的夥伴David的博客上讀到的。但這是Basecamp的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我認為說說這一點很重要。
你不需要每天忙個不停才能生存。那些自詡每天工作16小時的人,其實就是在吹牛。你不會聽說有人必須干3份工作才能維持生計的。
但是「奮鬥」文化其實是有害的,因為它讓每一個不贊成乾得這麼苦的人都被排除在外。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忙碌成了新常態。
在兩人一起開的博客中, David寫道:「事實是你快要忙死了,你越是忙累,身體透支就會越早也不是越晚。如此一來的話,人生就真的是悲慘的短暫。」
在我看來,「把忙碌埋葬掉」幾乎就是Basecamp、David、Jason以及他們的書的哲學之全部。
你要對更多愚蠢的事情說「不」(比如開會,為一個點子融資,大把地花別人的錢等),這樣才能夠對重要的事情說「是」。
你要不斷問自己:「什麼對我才有用?」 而不是別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如果有更多的人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像Jason和David那樣帶領公司的話,說不定我們就能找到更多的幸福。
不必擇你所愛,也不必愛你所選
過於聚焦在你的競爭對手身上,最後你會削弱自己的視野,如果你只是複製競爭對手,你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如果你常參加創業聚會,或是常去聽那種企業家的勵志演講,你會很常聽到這種論調:你必須擇你所愛,愛你所選!如果你沒有的話,那你乾脆別出來混了。最著名的例子是Steve Jobs 2005年在Standford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想要有出色成就,唯一方法就是做你熱愛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那就繼續找下去,不要停下來。」
我完全不信這套。
熱愛自己的工作當然沒有錯。但我不覺得這是創業或實現抱負的先決條件,也跟什麼出色成就無關。說真的,事業有成的人吹噓自己對工作的熱愛實在很虛偽。就跟富有的人說自己不在乎財富一樣虛偽。人們常常會浪漫化自己的動機跟過去。他們會把自己現在所在乎的東西想得很重要,而忘記他們一開始在乎哪些東西。人類天性如此,很容易就會這樣。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出色企業跟重要創新,根本是源自於挫折,甚至是厭惡。Uber的共同創辦人 Travis Kalanick 和 Garrett Camp哪是因為熱愛運輸與物流才創業的。他們創業是因為舊金山很難叫計程車,搞得他們一肚子火。Kalanick現在大概滿喜歡經營Uber的,但他之前真的超痛恨叫不到車回家。巴黎一個腦力激盪的夜晚,讓那份挫折轉變為一棵幼苗,孕育出一間市值數十億美金的公司。
我常常跟其他企業家聊天,很多人開公司都是基於類似的理由:他們想要的東西市面上沒有,或是想用更好的方法去改變舊的做事方式。至於是否熱愛則未必重要。但是對於現有選項的厭惡、對於事物運作方法的強烈意見則影響極大。能否成功也和它比較相關。
我的職業生涯也是這樣。大概在90年代的時候,我想找一個能幫我紀錄音樂播放清單的小工具,但市面上的軟體都很肥大,而且過度複雜。這兩件事都讓我痛恨。所以我就自己想辦法做了一個工具,最後命名為 Audiofile丟到市面上。我並不熱愛音樂蒐集,也不熱愛開發軟體(當時才剛學而已)。我也沒有開一間軟體公司的願望。我就只是看到一個需求,然後設法滿足它,謹此而已。這沒什麼不對。之後也基於類似的情況,開了現在這間公司Basecamp。
老實說,就算到了今天,我也沒說總是很愛我的工作。那些文書工作,那些報告,伴隨公司成長所帶來與日俱增的責任與瑣事。這些事都讓我覺得很煩。不過經營Basecamp對我來說還是比做其他事好。我覺得我做得不錯。每天都要作一些需要創意、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我一直覺得讓專案管理工具越變越好,是一個值得、能有所回報的理由。每天都能跟這些厲害的同事一起工作也真的很棒。
如果要我上講台發表什麼勵志演說,我會說,如果你想成功、想對世界有貢獻,你需要對你在做的事情有某種內在動機。你必須樂於把時間花在那上面。對於它的喜愛有可能在日後增加。如果真的那樣,那很棒。但不需要一開始就熱愛它。光是渴望一個還不存在的東西,就足以讓你成功。